护理动态
跨越民族的温暖:护理温度,让格桑花绽放在白衣襟上 2025-09-28

8月25日上午,晨光洒满心理卫生中心五病房的护士站,一位扎着麻花辫的藏族女孩——康复小患者格桑(化名),将象征纯洁祝福的雪白哈达与写满谢意的鲜红锦旗,郑重交到护士黄佳棋手中。这一幕不仅是对病房医护团队专业照料与心灵抚慰的肯定,更书写了民族同心、医患情深的温暖篇章。

回忆初见格桑时的场景,黄佳棋仍清晰记得女孩浅蜜色皮肤上的层层纱布:“当时她正和病友兴奋聊天,见我看她,反而蹦跳着过来打招呼,声音脆生生的。”主动介绍自己后,黄佳棋没有忽略格桑左前臂的伤口,轻轻托起她的手臂柔声询问伤情与成因。当格桑低声道出“是哥哥在冲突中不小心弄伤”时,黄佳棋始终握着她的手,轻声共情道:“一定吓坏了吧!能感受到你现在提起这件事,心里还带着复杂的情绪,或许是委屈,或许还有对当时冲突的后怕,对吗?你愿意把这些说出来,真的很勇敢。接下来我们先好好处理身体上的不适,同时,如果这件事还在影响你的情绪,比如让你睡不好、没胃口,或者想起时会难过,一定要随时告诉我,我们可以一起梳理这些情绪,找到让你感觉更舒服的应对方式,慢慢调整状态。”黄佳棋在此过程中一直耐心的引导她正视情绪。该病房宋小珍护士长称赞道:“黄佳棋护士的初次沟通就体现了精神科护士的专业素养,她没有只聚焦伤口的‘物理治疗’,而是第一时间关注到患者受伤背后的情绪波动,主动开启‘身心同护’的对话,这种共情意识和细致观察,是我们护理工作中最需要的初心。” 在后续的护理中,黄佳棋与格桑的交流逐渐深入,她们聊起自己的民族文化——她聊汉族过年的春联饺子,格桑讲藏族藏历新年的经幡与“古突”;她分享老家照片,格桑描绘草原的牦牛与星空,病房里的空气渐渐被暖意包裹。面对格桑“为什么我会这样?以后还能好吗?”的困惑,黄佳棋没有用生硬的专业术语,而是用格桑熟悉的“青稞苗”作比:“就像青稞苗会遇霜冻,有阳光雨水就会重新发芽,我们的治疗就是帮你找回心里的阳光。”正是这样“接地气”的疏导,让格桑主动配合吃药与心理治疗,情绪也日渐平稳。 “黄佳棋最难得的是‘懂患者’。”王凤护士长补充道,“她知道格桑来自高原,就用高原孩子熟悉的事物解释病情,还主动了解藏族文化,用跨民族的共情拉近距离。很多时候,患者的康复不仅靠技术,更靠这种‘把患者放在心里’的温度,黄佳棋把这点很好的融入我们的沟通技巧里了。” 出院当日,格桑捧着哈达与锦旗站在护士站前,嘴角绽开格桑花般的笑容。她先向医生献哈达,再走到黄佳棋面前,双手举过头顶:“佳棋姐姐,谢谢你的温暖!我以后也要当护士,帮心里‘热闹’或‘难过’的人。”面对女孩的心愿,黄佳棋轻声鼓励:“你像高原的格桑花,纤细却顽强,以后遇到困难别退缩,你一定能成为一名好护士。”这一幕让在场医护动容,宋小珍护士长更是感慨道:“黄佳棋不仅治愈了格桑的身心,还点燃了她传递仁心的梦想,这比任何表扬都珍贵。我们科室一直希望护士能‘以爱传爱’,黄佳棋用行动诠释了这点,非常好的护理服务,值得表扬。”面对表扬,黄佳棋护士谦虚回应:“谢谢护士长的肯定,其实我只是做了分内的事。能和格桑建立信任、好好沟通,一方面是她自己愿意敞开心扉、特别勇敢和配合;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我们科室一直强调的‘身心同护’理念,以及各位老师们平时传授的很多与患者沟通的方法。我只是把老师们教给我的用在了实践中。”她最后表示,“未来我还要继续向大家学习,把这份温暖坚持下去,才能真正不辜负每一位患者的信任。”

一面锦旗映初心,一条哈达寄深情。这场跨越民族的医患互动,不仅见证了心理卫生中心五病房医护团队的专业与温度,更彰显了“技术+仁心”的护理力量——正如格桑手中的哈达般纯洁,这份医患情与民族情,将在岁月中持续传递温暖。

投稿科室:第67护理单元

作者:黄佳棋

审核人:宋小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
Nursing Department of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护理部公众号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
邮编:610041
网站备案号: 蜀ICP备16010396号-5 川公网安备51010702002012
友情提醒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