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实习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与临床综合素养,重症医学科SICU启动了一项基于Watson关怀理论的模拟教学改革项目。该项目以“模拟教学在实习护生人文关怀培训中的设计与实施”为主题,旨在通过创新教学模式,系统化培养护生的关怀意识与实践能力,推动护理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一、项目背景:关怀能力培养亟待加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理念的更新,人文关怀已成为护理实践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当前护理教育中仍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实习护生在临床实践中普遍表现出关怀意识不足、沟通能力欠缺等问题。多项研究显示,我国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整体水平偏低,亟需通过系统化、情境化的培训加以提升。 二、创新举措:Watson理论融合高仿真模拟教学 本项目以美国学者Jean Watson提出的“人性照护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模拟教学技术,构建了一套涵盖“关怀意识培养—引导—加强—行动”四阶段的人文关怀培训方案。通过模拟ICU真实临床场景,如入科接待、查房沟通、治疗操作、健康教育等,引导护生在高度仿真的环境中实践关怀行为,强化情感共鸣与专业认同。护士长唐志红副主任护师指出:“高仿真模拟教学不仅为护生提供了安全、可重复的实践平台,更通过情境设计与理论引导,帮助他们在‘做中学’‘思中悟’,真正将关怀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图1 基于 Watson 关怀理论的教学模式设计图

二、科学设计与严谨实施 本项目采用非随机分组实验设计,计划招募60名ICU实习护生,按照入科时间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接受为期4周的模拟培训与常规培训。培训效果将采用《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支持性沟通量表》及《教学效果评价表》等多维度评估工具进行系统测评,全面验证教学改革的实际成效。 在培训方案构建过程中,项目团队系统开展了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入分析Watson关怀理论的内涵与实践路径,为方案设计奠定理论基础;二是组建由高年资临床带教教师与人文护理教育专家构成的研发团队,通过头脑风暴形成培训方案初稿;三是通过专家论证和预实验对方案进行多轮修订,最终形成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可操作性的培训方案。 项目还特别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组建了由临床护理专家与人文教育教师共同参与的培训团队,并通过统一培训确保教学实施的专业性与同质性。在方案实施阶段,实验组将在常规培训基础上,借助高仿真模拟教学设备,系统开展为期4周的人文关怀能力专项培训,以期全面评估该培训方案对提升ICU实习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实际效果。 表2模拟教学在本科护生人文关怀培训中的实施方案 -基于Watson 关怀理论

图2 医学人文理论培训及图2观看人文关怀教学视频

图3 讲述人文关怀教学案例及示范临床实践中如何做好人文关怀

图4 推荐人文关怀书籍

三、项目成效 本项目预期将形成一套具备推广价值的“ICU实习护生人文关怀培训方案”,并撰写教学论文1篇。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将Watson关怀理论与模拟教学有机结合,项目实现以下突破:1.提升护生对患者情感与心理需求的觉察与回应能力;2.增强其在复杂临床情境下的沟通与协作能力;3.进而构建“技术—人文”双轨并重的现代护理教育新模式。 四、小结 重症医学科SICU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始终将人文精神培育作为护理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本次项目是科室践行“人文赋能护理教育”理念的关键举措,旨在通过系统性教学干预,实现护理教育从单纯技能传授向人文素养与专业技术协同发展的范式转型。面向未来,科室将以此项目为基础,着力推进三方面建设:一是构建以临床情境为载体的融合式课程体系,使人文关怀可观察、可训练、可评价;二是建立“模拟训练-临床实践-反思提升”的循环教学机制,促进人文关怀能力的持续内化;三是打造跨学科教学共同体,形成临床护理专家与人文教育教师的常态化协作模式。通过这些创新实践,SICU期望能够构建具有示范意义的重症护理人文教育新模式,不仅培养护生对危重患者的共情能力与沟通技巧,更塑造其以人为本的专业价值观,最终推动重症护理服务质量向更高层次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