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华西护理毕业后教育

护理教学论文荐读(2023年第6期-总第56期)| 健康传播课程对护生职业精神和社交媒体能力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2023-05-19



本期教学论文题目





健康传播课程对护生职业精神和社交媒体能力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Effectiveness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courses on professionalism and social media competence among nursing stude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文章讯息:


1

研究背景

护士短缺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职业倦怠是我国护士严重短缺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职业精神可以提升护士的临床表现,并对其心理弹性产生积极影响,进而降低护士职业倦怠和离职率。护生作为未来的护理从业人员,培养其职业精神,激励其成为有效的护士至关重要。

护理职业精神是指护士在工作中秉承的实践标准和价值取向。研究表明,护生的职业精神与其成为护士的意愿密切相关,并受自身信念和护理教育的影响。通过培养护生的临床技能、创新行为、人文关怀等能力,可以培养护生的职业精神。健康传播是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容易接受的健康知识的过程。与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相似,健康传播也是信息、知识和价值观交流的过程。人文关怀能力培养可以促进职业精神的提高,健康传播是否有相同的作用?因此,本研究第一个假设为:培养护生的健康传播能力可以提高其职业精神。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社交媒体为媒介的患者健康教育逐渐普及。社交媒体能力指应用社交媒体技术传播健康知识并鼓励个人做出健康决策的能力。作为未来护理行业的推动力,护生的社交媒体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将以社交媒体使用作为健康传播课程的主要内容对护生进行教育培训,跟踪其社交媒体能力的变化。本研究的第二个假设是,护生在接受健康传播教育后,其社交媒体能力有所提升。同时,本研究将探讨社交媒体能力的变化对护生职业精神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随机对照实验。该研究已通过伦理审批和临床注册。

研究对象:未接受过任何形式健康传播教育的护理本科一年级学生。纳入标准:全日制本科生;已按教学计划修完规定课程的学生;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能积极配合。排除标准:兼职或非本科护理专业学生;有沟通问题者。

受试者知情同意后,完成基线问卷调查。一位独立研究员根据受试者学号,利用在线工具随机分配受试者入组。研究中受试者自我报告结局也由独立调查员进行管理。本研究分组过程未实施盲法。


2.2 样本量

采用G Power软件计算样本(Effect size=0.25, α=0.05, β=0.8),需98名受试者。最终纳入101例,分入干预组(N=50)和对照组(N=51)。


2.3 教育方案

所有受试者均需在一学期内接受常规护理教育。干预组还额外接受健康传播课程教育(详见原文表1)。该课程基于美国学者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型构建,采用多媒体与面对面讲授相结合的方式授课。课程经预调查修订后实施,每周4次课,每次课45分钟,总共16小时。课程结束时,两组受试者都需提交一份健康传播的作品(主题不限)。


2.4 数据收集

2.4.1 一般信息问卷

  包括性别、年龄、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使用社交媒体平台的原因等资料,以及对自己与健康素养较低患者沟通能力的自信程度。

2.4.2 社交媒体自我效能量表(Social Media Self-efficacy Scale,SMS)

该量表共24个项目,采用李克特六级评分法(1=非常低的信心,6=非常高的信心)。本研究的Cronbach's α为0.99。

2.4.3 社交媒体体验量表 (Social Media Experience Scale,SME)

该量表共18个项目,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法(1=无经验到,5=非常有经验)。本研究的Cronbach's α为0.99。

2.4.4 职业精神

 采用中文版《霍尔职业精神量表》。该量表包括专业组织、公共服务、自律、自主、使命感、工作满意度六个子量表,共20个条目,得分越高,职业精神水平越高。本研究的Cronbach’s α为0.79。


2.5 数据分析

对缺失数据使用意向治疗分析(ITT)。使用线性混合模型进行重复测量数据分析,比较干预开始和结束时组间差异,分析职业精神与社交媒体自我效能及社交媒体体验之间的关系。


3

研究结果

101名受试者中,大多数为女性(83.2%),平均年龄为18.15±0.68岁,人口统计学特征组间无差异(详见原文表2)。

        干预实施后,两组学生的职业精神、社交媒体自我效能和社交媒体体验均有明显改善,且干预组护生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职业精神随着社交媒体自我效能的提高而提高(β=0.22,p<0.001)。社交媒体体验对职业精神的影响不显著(β=0.01,p<0.60)(详见原文表3)。


4

结论

健康传播课程可以提高护生的社交媒体能力和职业精神,体现健康传播课程的教育价值。


阅读心得

基于社交媒体进行健康教育是护理信息化的重要维度,也是护理研究的热点领域。《“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强化健康教育服务能力,积极利用新媒体拓展健康教育边界的目标。因此,培养护生社交媒体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应当考虑将健康传播课程纳入护理教育课程体系。

具体课程设计上,本研究的课程内容设置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首先,课程根据美国学者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型设计,该模型是传播学的重要基础理论,较全面的反映了信息传播的基本要素和环节,利于护理教育者全面、系统化的思考和设计健康传播课程内容。其次,该课程将理论讲授和实践性作业有机结合,可覆盖健康传播的理论、技能、及团队合作等多维度内容,利于多元教学目标实现。值得注意的是,课程引入社交媒体能力概念,要求学生以社交媒体为媒介,设计和实施健康传播。这就赋予健康传播课程新媒介属性,很好的体现了社会技术发展对护生新的能力要求。

但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言,该研究是单中心研究,对研究混杂因素控制有限,如受试者沾染几乎难以避免。同时,由于本研究的对照组学生完全未接受相同课时的其他课程教育,且未对受试者实施盲法,受试者对于健康传播课程效果的预期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影响最终结局指标自评结果的可靠性。




推荐人

朱伟,博士,新护士

病区六, 神经综合病房




审核人:孟宪东




探索教学真谛·展现教学魅力

受医院“大刊论文解读”启发,护理部毕业后教育科特开设“教学论文荐读”专栏,拟邀请优秀师资骨干,精选在国内外发表的优秀教学论文,对论文的背景、方法、成果进行介绍,分享阅读心得,搭建全院临床护理师资读教学论文、品教学论文、用教学论文的学术交流平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期待通过专栏,帮助临床护理师资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和教学研究,提升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和水平。后期,我们还将搭建院内临床教学创新分享平台,促进院内护理临床教学交流。

我们每迈出的每一步革新,都希望与您一路并肩同行。


护理部毕业后教育科

2020年3月19日


● 版权声明 ●

● 本文内容最终解释归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护理教学论文荐读>封面版权归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宣传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修改、转载。

● 华西护理毕业后教育信息门户倡导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本站内容及图片仅供参考、学习使用,不为盈利且不作为诊断、医疗根据。

最新推送
华西护理毕业后教育
护理教学论文荐读(2023年第6期-总第56期)| 健康传播课程对护生职业精神和社交媒体能力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

:

朱伟

发布时间

:

2023-05-19

0次



本期教学论文题目





健康传播课程对护生职业精神和社交媒体能力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Effectiveness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courses on professionalism and social media competence among nursing stude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文章讯息:


1

研究背景

护士短缺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职业倦怠是我国护士严重短缺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职业精神可以提升护士的临床表现,并对其心理弹性产生积极影响,进而降低护士职业倦怠和离职率。护生作为未来的护理从业人员,培养其职业精神,激励其成为有效的护士至关重要。

护理职业精神是指护士在工作中秉承的实践标准和价值取向。研究表明,护生的职业精神与其成为护士的意愿密切相关,并受自身信念和护理教育的影响。通过培养护生的临床技能、创新行为、人文关怀等能力,可以培养护生的职业精神。健康传播是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容易接受的健康知识的过程。与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相似,健康传播也是信息、知识和价值观交流的过程。人文关怀能力培养可以促进职业精神的提高,健康传播是否有相同的作用?因此,本研究第一个假设为:培养护生的健康传播能力可以提高其职业精神。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社交媒体为媒介的患者健康教育逐渐普及。社交媒体能力指应用社交媒体技术传播健康知识并鼓励个人做出健康决策的能力。作为未来护理行业的推动力,护生的社交媒体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将以社交媒体使用作为健康传播课程的主要内容对护生进行教育培训,跟踪其社交媒体能力的变化。本研究的第二个假设是,护生在接受健康传播教育后,其社交媒体能力有所提升。同时,本研究将探讨社交媒体能力的变化对护生职业精神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随机对照实验。该研究已通过伦理审批和临床注册。

研究对象:未接受过任何形式健康传播教育的护理本科一年级学生。纳入标准:全日制本科生;已按教学计划修完规定课程的学生;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能积极配合。排除标准:兼职或非本科护理专业学生;有沟通问题者。

受试者知情同意后,完成基线问卷调查。一位独立研究员根据受试者学号,利用在线工具随机分配受试者入组。研究中受试者自我报告结局也由独立调查员进行管理。本研究分组过程未实施盲法。


2.2 样本量

采用G Power软件计算样本(Effect size=0.25, α=0.05, β=0.8),需98名受试者。最终纳入101例,分入干预组(N=50)和对照组(N=51)。


2.3 教育方案

所有受试者均需在一学期内接受常规护理教育。干预组还额外接受健康传播课程教育(详见原文表1)。该课程基于美国学者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型构建,采用多媒体与面对面讲授相结合的方式授课。课程经预调查修订后实施,每周4次课,每次课45分钟,总共16小时。课程结束时,两组受试者都需提交一份健康传播的作品(主题不限)。


2.4 数据收集

2.4.1 一般信息问卷

  包括性别、年龄、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使用社交媒体平台的原因等资料,以及对自己与健康素养较低患者沟通能力的自信程度。

2.4.2 社交媒体自我效能量表(Social Media Self-efficacy Scale,SMS)

该量表共24个项目,采用李克特六级评分法(1=非常低的信心,6=非常高的信心)。本研究的Cronbach's α为0.99。

2.4.3 社交媒体体验量表 (Social Media Experience Scale,SME)

该量表共18个项目,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法(1=无经验到,5=非常有经验)。本研究的Cronbach's α为0.99。

2.4.4 职业精神

 采用中文版《霍尔职业精神量表》。该量表包括专业组织、公共服务、自律、自主、使命感、工作满意度六个子量表,共20个条目,得分越高,职业精神水平越高。本研究的Cronbach’s α为0.79。


2.5 数据分析

对缺失数据使用意向治疗分析(ITT)。使用线性混合模型进行重复测量数据分析,比较干预开始和结束时组间差异,分析职业精神与社交媒体自我效能及社交媒体体验之间的关系。


3

研究结果

101名受试者中,大多数为女性(83.2%),平均年龄为18.15±0.68岁,人口统计学特征组间无差异(详见原文表2)。

        干预实施后,两组学生的职业精神、社交媒体自我效能和社交媒体体验均有明显改善,且干预组护生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职业精神随着社交媒体自我效能的提高而提高(β=0.22,p<0.001)。社交媒体体验对职业精神的影响不显著(β=0.01,p<0.60)(详见原文表3)。


4

结论

健康传播课程可以提高护生的社交媒体能力和职业精神,体现健康传播课程的教育价值。


阅读心得

基于社交媒体进行健康教育是护理信息化的重要维度,也是护理研究的热点领域。《“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强化健康教育服务能力,积极利用新媒体拓展健康教育边界的目标。因此,培养护生社交媒体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应当考虑将健康传播课程纳入护理教育课程体系。

具体课程设计上,本研究的课程内容设置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首先,课程根据美国学者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型设计,该模型是传播学的重要基础理论,较全面的反映了信息传播的基本要素和环节,利于护理教育者全面、系统化的思考和设计健康传播课程内容。其次,该课程将理论讲授和实践性作业有机结合,可覆盖健康传播的理论、技能、及团队合作等多维度内容,利于多元教学目标实现。值得注意的是,课程引入社交媒体能力概念,要求学生以社交媒体为媒介,设计和实施健康传播。这就赋予健康传播课程新媒介属性,很好的体现了社会技术发展对护生新的能力要求。

但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言,该研究是单中心研究,对研究混杂因素控制有限,如受试者沾染几乎难以避免。同时,由于本研究的对照组学生完全未接受相同课时的其他课程教育,且未对受试者实施盲法,受试者对于健康传播课程效果的预期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影响最终结局指标自评结果的可靠性。




推荐人

朱伟,博士,新护士

病区六, 神经综合病房




审核人:孟宪东




探索教学真谛·展现教学魅力

受医院“大刊论文解读”启发,护理部毕业后教育科特开设“教学论文荐读”专栏,拟邀请优秀师资骨干,精选在国内外发表的优秀教学论文,对论文的背景、方法、成果进行介绍,分享阅读心得,搭建全院临床护理师资读教学论文、品教学论文、用教学论文的学术交流平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期待通过专栏,帮助临床护理师资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和教学研究,提升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和水平。后期,我们还将搭建院内临床教学创新分享平台,促进院内护理临床教学交流。

我们每迈出的每一步革新,都希望与您一路并肩同行。


护理部毕业后教育科

2020年3月19日


● 版权声明 ●

● 本文内容最终解释归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护理教学论文荐读>封面版权归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宣传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修改、转载。

● 华西护理毕业后教育信息门户倡导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本站内容及图片仅供参考、学习使用,不为盈利且不作为诊断、医疗根据。

华西护理毕业后教育
护理教学论文荐读(2023年第6期-总第56期)| 健康传播课程对护生职业精神和社交媒体能力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

:

朱伟

发布时间

:

2023-05-19

0次



本期教学论文题目





健康传播课程对护生职业精神和社交媒体能力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Effectiveness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courses on professionalism and social media competence among nursing stude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文章讯息:


1

研究背景

护士短缺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职业倦怠是我国护士严重短缺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职业精神可以提升护士的临床表现,并对其心理弹性产生积极影响,进而降低护士职业倦怠和离职率。护生作为未来的护理从业人员,培养其职业精神,激励其成为有效的护士至关重要。

护理职业精神是指护士在工作中秉承的实践标准和价值取向。研究表明,护生的职业精神与其成为护士的意愿密切相关,并受自身信念和护理教育的影响。通过培养护生的临床技能、创新行为、人文关怀等能力,可以培养护生的职业精神。健康传播是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容易接受的健康知识的过程。与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相似,健康传播也是信息、知识和价值观交流的过程。人文关怀能力培养可以促进职业精神的提高,健康传播是否有相同的作用?因此,本研究第一个假设为:培养护生的健康传播能力可以提高其职业精神。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社交媒体为媒介的患者健康教育逐渐普及。社交媒体能力指应用社交媒体技术传播健康知识并鼓励个人做出健康决策的能力。作为未来护理行业的推动力,护生的社交媒体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将以社交媒体使用作为健康传播课程的主要内容对护生进行教育培训,跟踪其社交媒体能力的变化。本研究的第二个假设是,护生在接受健康传播教育后,其社交媒体能力有所提升。同时,本研究将探讨社交媒体能力的变化对护生职业精神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随机对照实验。该研究已通过伦理审批和临床注册。

研究对象:未接受过任何形式健康传播教育的护理本科一年级学生。纳入标准:全日制本科生;已按教学计划修完规定课程的学生;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能积极配合。排除标准:兼职或非本科护理专业学生;有沟通问题者。

受试者知情同意后,完成基线问卷调查。一位独立研究员根据受试者学号,利用在线工具随机分配受试者入组。研究中受试者自我报告结局也由独立调查员进行管理。本研究分组过程未实施盲法。


2.2 样本量

采用G Power软件计算样本(Effect size=0.25, α=0.05, β=0.8),需98名受试者。最终纳入101例,分入干预组(N=50)和对照组(N=51)。


2.3 教育方案

所有受试者均需在一学期内接受常规护理教育。干预组还额外接受健康传播课程教育(详见原文表1)。该课程基于美国学者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型构建,采用多媒体与面对面讲授相结合的方式授课。课程经预调查修订后实施,每周4次课,每次课45分钟,总共16小时。课程结束时,两组受试者都需提交一份健康传播的作品(主题不限)。


2.4 数据收集

2.4.1 一般信息问卷

  包括性别、年龄、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使用社交媒体平台的原因等资料,以及对自己与健康素养较低患者沟通能力的自信程度。

2.4.2 社交媒体自我效能量表(Social Media Self-efficacy Scale,SMS)

该量表共24个项目,采用李克特六级评分法(1=非常低的信心,6=非常高的信心)。本研究的Cronbach's α为0.99。

2.4.3 社交媒体体验量表 (Social Media Experience Scale,SME)

该量表共18个项目,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法(1=无经验到,5=非常有经验)。本研究的Cronbach's α为0.99。

2.4.4 职业精神

 采用中文版《霍尔职业精神量表》。该量表包括专业组织、公共服务、自律、自主、使命感、工作满意度六个子量表,共20个条目,得分越高,职业精神水平越高。本研究的Cronbach’s α为0.79。


2.5 数据分析

对缺失数据使用意向治疗分析(ITT)。使用线性混合模型进行重复测量数据分析,比较干预开始和结束时组间差异,分析职业精神与社交媒体自我效能及社交媒体体验之间的关系。


3

研究结果

101名受试者中,大多数为女性(83.2%),平均年龄为18.15±0.68岁,人口统计学特征组间无差异(详见原文表2)。

        干预实施后,两组学生的职业精神、社交媒体自我效能和社交媒体体验均有明显改善,且干预组护生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职业精神随着社交媒体自我效能的提高而提高(β=0.22,p<0.001)。社交媒体体验对职业精神的影响不显著(β=0.01,p<0.60)(详见原文表3)。


4

结论

健康传播课程可以提高护生的社交媒体能力和职业精神,体现健康传播课程的教育价值。


阅读心得

基于社交媒体进行健康教育是护理信息化的重要维度,也是护理研究的热点领域。《“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强化健康教育服务能力,积极利用新媒体拓展健康教育边界的目标。因此,培养护生社交媒体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应当考虑将健康传播课程纳入护理教育课程体系。

具体课程设计上,本研究的课程内容设置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首先,课程根据美国学者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型设计,该模型是传播学的重要基础理论,较全面的反映了信息传播的基本要素和环节,利于护理教育者全面、系统化的思考和设计健康传播课程内容。其次,该课程将理论讲授和实践性作业有机结合,可覆盖健康传播的理论、技能、及团队合作等多维度内容,利于多元教学目标实现。值得注意的是,课程引入社交媒体能力概念,要求学生以社交媒体为媒介,设计和实施健康传播。这就赋予健康传播课程新媒介属性,很好的体现了社会技术发展对护生新的能力要求。

但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言,该研究是单中心研究,对研究混杂因素控制有限,如受试者沾染几乎难以避免。同时,由于本研究的对照组学生完全未接受相同课时的其他课程教育,且未对受试者实施盲法,受试者对于健康传播课程效果的预期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影响最终结局指标自评结果的可靠性。




推荐人

朱伟,博士,新护士

病区六, 神经综合病房




审核人:孟宪东




探索教学真谛·展现教学魅力

受医院“大刊论文解读”启发,护理部毕业后教育科特开设“教学论文荐读”专栏,拟邀请优秀师资骨干,精选在国内外发表的优秀教学论文,对论文的背景、方法、成果进行介绍,分享阅读心得,搭建全院临床护理师资读教学论文、品教学论文、用教学论文的学术交流平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期待通过专栏,帮助临床护理师资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和教学研究,提升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和水平。后期,我们还将搭建院内临床教学创新分享平台,促进院内护理临床教学交流。

我们每迈出的每一步革新,都希望与您一路并肩同行。


护理部毕业后教育科

2020年3月19日


● 版权声明 ●

● 本文内容最终解释归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护理教学论文荐读>封面版权归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宣传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修改、转载。

● 华西护理毕业后教育信息门户倡导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本站内容及图片仅供参考、学习使用,不为盈利且不作为诊断、医疗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