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华西护理毕业后教育

护理教学论文荐读(2024年第11期-总第76期)|面对面培训与虚拟现实培训对心肺复苏质量的对比研究: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2024-09-13



本期教学论文题目




面对面培训与虚拟现实培训对心肺复苏质量的对比研究: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Effect of Face-to-Face vs Virtual Reality Training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Quality: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文章讯息:

1

研究背景

心脏骤停作为全球性的重大医疗挑战,其紧急救治中的黄金时间至关重要。在此期间,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CPR)并及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提升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所在。然而,多数心脏骤停事件发生时,现场往往缺乏即时的心肺复苏干预,这可能与大多数普通民众未经过心肺复苏的专业培训,难以在紧急情况下采取行动有关。

鉴于此,国际社会已普遍认识到,有必要增强公众对心肺复苏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其CPR操作技能。将更多普通人转变为紧急情况下的“生命守护者”,已成为国际医疗实践指南与公共卫生政策中的核心共识。

传统心肺复苏培训多依赖面对面教学,而虚拟现实技术(VR)以低成本、高互动性和广泛可及性,为培训带来新机遇。但目前关于其实际成效与面对面培训相比的实证研究仍不充分。因此,本研究比较面对面培训与VR培训在心肺复苏质量上的差异,以期为心肺复苏培训提供新的参考方法。

2

研究方法

2.1研究设计

随机非劣效性试验。研究已通过伦理审核和临床研究注册。

2.2研究对象

2019年8月16日至18日,荷兰某音乐节现场招募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81名参与者。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自愿参加。排除标准:①有身体缺陷或者认知障碍的;②酒精含量检测≥0.5‰;③未通过串联步态测试。最终352名参与者完成研究。

2.3随机与分组

采用电子数据采集系统进行现场在线实时操作,并依据现场采集到的研究对象酒精度进行分层随机分配,最终VR培训组(n=190)和面对面培训组(n=191)。对结果评定者实施盲法,以确保评估的客观性。

2.4干预措施

面对面培训内容基于心肺复苏术指南和既往培训方案,由荷兰国家心肺复苏中心团队设计。培训授课老师非研究团队成员,并已通过荷兰复苏委员会认证授课资质。培训课程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面对面授课时间及内容安排

VR培训由专门的研究员提供程序指导,个人穿戴VR护目镜和耳机参与拍摄的心肺复苏场景学习,积极参与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并通过枕头上按压模拟胸外按压。相关应用程序会提供实时的胸部按压率反馈,以及胸部按压深度的说明。

两组培训时长均为20min,培训过程中均使用统一的心肺复苏人体模型、智能手机、耳机和VR护目镜等设备。

2.5 数据收集

主要结局指标是心肺复苏按压的深度(毫米)和频率(分钟/次)。

次要结局指标以心肺复苏术检查表评估总体心肺复苏术表现、报告胸外按压分数和完全释放的按压比例。

2.6 数据分析

使用Stata 15.1进行数据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值表示,非正态分布的数据用中位数表示。采用t检验计算两组按压深度或频率的均数差及95% CI。以百分比(%)报告分类变量,并使用 χ2或 Fisher 精确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研究结果

共纳入381名参与者,29名参与者由于排队等候时间过长退出考核,最终有352名参与者完成研究。两组参与者在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余基线特征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3.1 主要指标

①平均胸外按压深度:VR组为(49.1±10.0)mm,面对面组为(56.8±5.4)mm,两组均数差为-7.7(95%CI:-9.4~-6.0)mm,P=0.99。

②平均胸外按压频率:VR组为(114.3±11.8)分钟-1;面对面组为(108.6±11.6)分钟-1,两组均数差为5.7(95%CI:3.3~8.2)分钟-1,P<0.001。

3.2 次要指标

①考核表现得分:VR组为10(8~12)分,面对面组为12(12~13)分,P<0.001。

②符合按压深度人数比例:VR组为51%(n=89),面对面组为75%(n=133), P<0.001;符合按压频率人数比例:VR组为50%(n=87),面对面组为63%(n=111), P=0.01。

③胸外按压分数:VR组为61%(52, 66), 面对面组为67%(62, 71), P<0.001;完全释放的按压比例:VR组为98%(59, 100), 面对面组为88%(55, 99), P=0.002。


4

结论

与面对面培训相比,VR培训按压深度不够,但按压速率相当。鉴于VR培训在覆盖更广泛目标人群方面的潜力,需进一步探索心肺复苏(CPR)的培训方法,以达到面对面培训所实现的按压深度。


阅读心得

相较于面对面培训,本研究以音乐节现场招募的普通民众为研究对象,探讨虚拟现实心肺复苏术培训的有效性。研究为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将心肺复苏术培训推广至更广泛人群,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从本研究结果看,VR培训心肺复苏术的按压深度低于面对面培训组。研究结果也表明,简短的面对面及VR培训能够使大众获得足够的心肺复苏术技能。因此,在医学教育及急救知识普及方面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讲座等授课方式,将VR线上学习与面对面培训相结合。具体来说,①利用VR技术的交互性和构想性特点,突破场地、时间及师资的限制,可以使学习者在虚拟环境中提前获得相关理论知识,培养临床思维。②急救技能可以通过VR技术构建数字化人体模型,提供高度仿真的触觉反馈,通过人机交互设备对虚拟环境内物体进行不限次数的学习和操作,掌握技术要领。③对有一定专业性的科普性操作技能,可以利用VR技术进行多次复训,节约时间及经济成本。④面对面培训应该根据前期的VR学习情况突出重、难点,解决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在研究设计上,本研究未预先评估参与者的心肺复苏技能,且研究对象多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群,这与研究受限于现场便利抽样有关,影响了结果的广泛适用性。未来可拓展样本范围,确保不同职业、学历和年龄层的人群都能被纳入研究之中。通过实施基于个体特征的精准化VR培训课程,进一步推动心肺复苏术培训的普及与效果提升。




推荐人

张浩,硕士,护师

病区三,急诊科



审核人:高永莉,陈晓莉




探索教学真谛·展现教学魅力

受医院“大刊论文解读”启发,护理部毕业后教育科特开设“教学论文荐读”专栏,拟邀请优秀师资骨干,精选在国内外发表的优秀教学论文,对论文的背景、方法、成果进行介绍,分享阅读心得,搭建全院临床护理师资读教学论文、品教学论文、用教学论文的学术交流平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期待通过专栏,帮助临床护理师资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和教学研究,提升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和水平。后期,我们还将搭建院内临床教学创新分享平台,促进院内护理临床教学交流。

我们每迈出的每一步革新,都希望与您一路并肩同行。


护理部毕业后教育科

2020年3月19日


● 版权声明 ●

● 本文内容最终解释归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护理教学论文荐读>封面版权归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宣传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修改、转载。

● 华西护理毕业后教育信息门户倡导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本站内容及图片仅供参考、学习使用,不为盈利且不作为诊断、医疗根据。

最新推送
华西护理毕业后教育
护理教学论文荐读(2024年第11期-总第76期)|面对面培训与虚拟现实培训对心肺复苏质量的对比研究: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作者

:

张浩

发布时间

:

2024-09-13

0次



本期教学论文题目




面对面培训与虚拟现实培训对心肺复苏质量的对比研究: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Effect of Face-to-Face vs Virtual Reality Training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Quality: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文章讯息:

1

研究背景

心脏骤停作为全球性的重大医疗挑战,其紧急救治中的黄金时间至关重要。在此期间,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CPR)并及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提升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所在。然而,多数心脏骤停事件发生时,现场往往缺乏即时的心肺复苏干预,这可能与大多数普通民众未经过心肺复苏的专业培训,难以在紧急情况下采取行动有关。

鉴于此,国际社会已普遍认识到,有必要增强公众对心肺复苏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其CPR操作技能。将更多普通人转变为紧急情况下的“生命守护者”,已成为国际医疗实践指南与公共卫生政策中的核心共识。

传统心肺复苏培训多依赖面对面教学,而虚拟现实技术(VR)以低成本、高互动性和广泛可及性,为培训带来新机遇。但目前关于其实际成效与面对面培训相比的实证研究仍不充分。因此,本研究比较面对面培训与VR培训在心肺复苏质量上的差异,以期为心肺复苏培训提供新的参考方法。

2

研究方法

2.1研究设计

随机非劣效性试验。研究已通过伦理审核和临床研究注册。

2.2研究对象

2019年8月16日至18日,荷兰某音乐节现场招募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81名参与者。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自愿参加。排除标准:①有身体缺陷或者认知障碍的;②酒精含量检测≥0.5‰;③未通过串联步态测试。最终352名参与者完成研究。

2.3随机与分组

采用电子数据采集系统进行现场在线实时操作,并依据现场采集到的研究对象酒精度进行分层随机分配,最终VR培训组(n=190)和面对面培训组(n=191)。对结果评定者实施盲法,以确保评估的客观性。

2.4干预措施

面对面培训内容基于心肺复苏术指南和既往培训方案,由荷兰国家心肺复苏中心团队设计。培训授课老师非研究团队成员,并已通过荷兰复苏委员会认证授课资质。培训课程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面对面授课时间及内容安排

VR培训由专门的研究员提供程序指导,个人穿戴VR护目镜和耳机参与拍摄的心肺复苏场景学习,积极参与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并通过枕头上按压模拟胸外按压。相关应用程序会提供实时的胸部按压率反馈,以及胸部按压深度的说明。

两组培训时长均为20min,培训过程中均使用统一的心肺复苏人体模型、智能手机、耳机和VR护目镜等设备。

2.5 数据收集

主要结局指标是心肺复苏按压的深度(毫米)和频率(分钟/次)。

次要结局指标以心肺复苏术检查表评估总体心肺复苏术表现、报告胸外按压分数和完全释放的按压比例。

2.6 数据分析

使用Stata 15.1进行数据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值表示,非正态分布的数据用中位数表示。采用t检验计算两组按压深度或频率的均数差及95% CI。以百分比(%)报告分类变量,并使用 χ2或 Fisher 精确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研究结果

共纳入381名参与者,29名参与者由于排队等候时间过长退出考核,最终有352名参与者完成研究。两组参与者在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余基线特征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3.1 主要指标

①平均胸外按压深度:VR组为(49.1±10.0)mm,面对面组为(56.8±5.4)mm,两组均数差为-7.7(95%CI:-9.4~-6.0)mm,P=0.99。

②平均胸外按压频率:VR组为(114.3±11.8)分钟-1;面对面组为(108.6±11.6)分钟-1,两组均数差为5.7(95%CI:3.3~8.2)分钟-1,P<0.001。

3.2 次要指标

①考核表现得分:VR组为10(8~12)分,面对面组为12(12~13)分,P<0.001。

②符合按压深度人数比例:VR组为51%(n=89),面对面组为75%(n=133), P<0.001;符合按压频率人数比例:VR组为50%(n=87),面对面组为63%(n=111), P=0.01。

③胸外按压分数:VR组为61%(52, 66), 面对面组为67%(62, 71), P<0.001;完全释放的按压比例:VR组为98%(59, 100), 面对面组为88%(55, 99), P=0.002。


4

结论

与面对面培训相比,VR培训按压深度不够,但按压速率相当。鉴于VR培训在覆盖更广泛目标人群方面的潜力,需进一步探索心肺复苏(CPR)的培训方法,以达到面对面培训所实现的按压深度。


阅读心得

相较于面对面培训,本研究以音乐节现场招募的普通民众为研究对象,探讨虚拟现实心肺复苏术培训的有效性。研究为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将心肺复苏术培训推广至更广泛人群,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从本研究结果看,VR培训心肺复苏术的按压深度低于面对面培训组。研究结果也表明,简短的面对面及VR培训能够使大众获得足够的心肺复苏术技能。因此,在医学教育及急救知识普及方面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讲座等授课方式,将VR线上学习与面对面培训相结合。具体来说,①利用VR技术的交互性和构想性特点,突破场地、时间及师资的限制,可以使学习者在虚拟环境中提前获得相关理论知识,培养临床思维。②急救技能可以通过VR技术构建数字化人体模型,提供高度仿真的触觉反馈,通过人机交互设备对虚拟环境内物体进行不限次数的学习和操作,掌握技术要领。③对有一定专业性的科普性操作技能,可以利用VR技术进行多次复训,节约时间及经济成本。④面对面培训应该根据前期的VR学习情况突出重、难点,解决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在研究设计上,本研究未预先评估参与者的心肺复苏技能,且研究对象多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群,这与研究受限于现场便利抽样有关,影响了结果的广泛适用性。未来可拓展样本范围,确保不同职业、学历和年龄层的人群都能被纳入研究之中。通过实施基于个体特征的精准化VR培训课程,进一步推动心肺复苏术培训的普及与效果提升。




推荐人

张浩,硕士,护师

病区三,急诊科



审核人:高永莉,陈晓莉




探索教学真谛·展现教学魅力

受医院“大刊论文解读”启发,护理部毕业后教育科特开设“教学论文荐读”专栏,拟邀请优秀师资骨干,精选在国内外发表的优秀教学论文,对论文的背景、方法、成果进行介绍,分享阅读心得,搭建全院临床护理师资读教学论文、品教学论文、用教学论文的学术交流平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期待通过专栏,帮助临床护理师资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和教学研究,提升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和水平。后期,我们还将搭建院内临床教学创新分享平台,促进院内护理临床教学交流。

我们每迈出的每一步革新,都希望与您一路并肩同行。


护理部毕业后教育科

2020年3月19日


● 版权声明 ●

● 本文内容最终解释归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护理教学论文荐读>封面版权归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宣传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修改、转载。

● 华西护理毕业后教育信息门户倡导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本站内容及图片仅供参考、学习使用,不为盈利且不作为诊断、医疗根据。

华西护理毕业后教育
护理教学论文荐读(2024年第11期-总第76期)|面对面培训与虚拟现实培训对心肺复苏质量的对比研究: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作者

:

张浩

发布时间

:

2024-09-13

0次



本期教学论文题目




面对面培训与虚拟现实培训对心肺复苏质量的对比研究: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Effect of Face-to-Face vs Virtual Reality Training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Quality: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文章讯息:

1

研究背景

心脏骤停作为全球性的重大医疗挑战,其紧急救治中的黄金时间至关重要。在此期间,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CPR)并及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提升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所在。然而,多数心脏骤停事件发生时,现场往往缺乏即时的心肺复苏干预,这可能与大多数普通民众未经过心肺复苏的专业培训,难以在紧急情况下采取行动有关。

鉴于此,国际社会已普遍认识到,有必要增强公众对心肺复苏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其CPR操作技能。将更多普通人转变为紧急情况下的“生命守护者”,已成为国际医疗实践指南与公共卫生政策中的核心共识。

传统心肺复苏培训多依赖面对面教学,而虚拟现实技术(VR)以低成本、高互动性和广泛可及性,为培训带来新机遇。但目前关于其实际成效与面对面培训相比的实证研究仍不充分。因此,本研究比较面对面培训与VR培训在心肺复苏质量上的差异,以期为心肺复苏培训提供新的参考方法。

2

研究方法

2.1研究设计

随机非劣效性试验。研究已通过伦理审核和临床研究注册。

2.2研究对象

2019年8月16日至18日,荷兰某音乐节现场招募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81名参与者。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自愿参加。排除标准:①有身体缺陷或者认知障碍的;②酒精含量检测≥0.5‰;③未通过串联步态测试。最终352名参与者完成研究。

2.3随机与分组

采用电子数据采集系统进行现场在线实时操作,并依据现场采集到的研究对象酒精度进行分层随机分配,最终VR培训组(n=190)和面对面培训组(n=191)。对结果评定者实施盲法,以确保评估的客观性。

2.4干预措施

面对面培训内容基于心肺复苏术指南和既往培训方案,由荷兰国家心肺复苏中心团队设计。培训授课老师非研究团队成员,并已通过荷兰复苏委员会认证授课资质。培训课程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面对面授课时间及内容安排

VR培训由专门的研究员提供程序指导,个人穿戴VR护目镜和耳机参与拍摄的心肺复苏场景学习,积极参与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并通过枕头上按压模拟胸外按压。相关应用程序会提供实时的胸部按压率反馈,以及胸部按压深度的说明。

两组培训时长均为20min,培训过程中均使用统一的心肺复苏人体模型、智能手机、耳机和VR护目镜等设备。

2.5 数据收集

主要结局指标是心肺复苏按压的深度(毫米)和频率(分钟/次)。

次要结局指标以心肺复苏术检查表评估总体心肺复苏术表现、报告胸外按压分数和完全释放的按压比例。

2.6 数据分析

使用Stata 15.1进行数据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值表示,非正态分布的数据用中位数表示。采用t检验计算两组按压深度或频率的均数差及95% CI。以百分比(%)报告分类变量,并使用 χ2或 Fisher 精确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研究结果

共纳入381名参与者,29名参与者由于排队等候时间过长退出考核,最终有352名参与者完成研究。两组参与者在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余基线特征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3.1 主要指标

①平均胸外按压深度:VR组为(49.1±10.0)mm,面对面组为(56.8±5.4)mm,两组均数差为-7.7(95%CI:-9.4~-6.0)mm,P=0.99。

②平均胸外按压频率:VR组为(114.3±11.8)分钟-1;面对面组为(108.6±11.6)分钟-1,两组均数差为5.7(95%CI:3.3~8.2)分钟-1,P<0.001。

3.2 次要指标

①考核表现得分:VR组为10(8~12)分,面对面组为12(12~13)分,P<0.001。

②符合按压深度人数比例:VR组为51%(n=89),面对面组为75%(n=133), P<0.001;符合按压频率人数比例:VR组为50%(n=87),面对面组为63%(n=111), P=0.01。

③胸外按压分数:VR组为61%(52, 66), 面对面组为67%(62, 71), P<0.001;完全释放的按压比例:VR组为98%(59, 100), 面对面组为88%(55, 99), P=0.002。


4

结论

与面对面培训相比,VR培训按压深度不够,但按压速率相当。鉴于VR培训在覆盖更广泛目标人群方面的潜力,需进一步探索心肺复苏(CPR)的培训方法,以达到面对面培训所实现的按压深度。


阅读心得

相较于面对面培训,本研究以音乐节现场招募的普通民众为研究对象,探讨虚拟现实心肺复苏术培训的有效性。研究为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将心肺复苏术培训推广至更广泛人群,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从本研究结果看,VR培训心肺复苏术的按压深度低于面对面培训组。研究结果也表明,简短的面对面及VR培训能够使大众获得足够的心肺复苏术技能。因此,在医学教育及急救知识普及方面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讲座等授课方式,将VR线上学习与面对面培训相结合。具体来说,①利用VR技术的交互性和构想性特点,突破场地、时间及师资的限制,可以使学习者在虚拟环境中提前获得相关理论知识,培养临床思维。②急救技能可以通过VR技术构建数字化人体模型,提供高度仿真的触觉反馈,通过人机交互设备对虚拟环境内物体进行不限次数的学习和操作,掌握技术要领。③对有一定专业性的科普性操作技能,可以利用VR技术进行多次复训,节约时间及经济成本。④面对面培训应该根据前期的VR学习情况突出重、难点,解决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在研究设计上,本研究未预先评估参与者的心肺复苏技能,且研究对象多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群,这与研究受限于现场便利抽样有关,影响了结果的广泛适用性。未来可拓展样本范围,确保不同职业、学历和年龄层的人群都能被纳入研究之中。通过实施基于个体特征的精准化VR培训课程,进一步推动心肺复苏术培训的普及与效果提升。




推荐人

张浩,硕士,护师

病区三,急诊科



审核人:高永莉,陈晓莉




探索教学真谛·展现教学魅力

受医院“大刊论文解读”启发,护理部毕业后教育科特开设“教学论文荐读”专栏,拟邀请优秀师资骨干,精选在国内外发表的优秀教学论文,对论文的背景、方法、成果进行介绍,分享阅读心得,搭建全院临床护理师资读教学论文、品教学论文、用教学论文的学术交流平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期待通过专栏,帮助临床护理师资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和教学研究,提升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和水平。后期,我们还将搭建院内临床教学创新分享平台,促进院内护理临床教学交流。

我们每迈出的每一步革新,都希望与您一路并肩同行。


护理部毕业后教育科

2020年3月19日


● 版权声明 ●

● 本文内容最终解释归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护理教学论文荐读>封面版权归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宣传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修改、转载。

● 华西护理毕业后教育信息门户倡导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本站内容及图片仅供参考、学习使用,不为盈利且不作为诊断、医疗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