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增强现实应用程序提升护生压力性损伤评估知识、技能和动机的效果: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The efficacy of a mobile augmented reality application in improving nursing students' knowledge, skills, and motivation in pressure injury assessment: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文章讯息:
研究背景
增强现实技术(VR)能够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智能眼镜等设备创建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三维模型,实现虚拟图像与真实物体的精准匹配和人机交互。这项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在师资、场地和时间上的限制,为护生提供了可反复练习的模拟临床环境,创造了自主学习的虚拟空间。
现有研究表明,移动增强现实应用程序能有效提升护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操作和学习动机三个维度的表现。然而,尽管该技术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具体影响机制仍不明确,亟待开展多主题的深入研究。
在压力性损伤预防教育方面,护生本科阶段的专业培训至关重要。研究发现,护生对压力性损伤的认知水平普遍偏低。移动增强现实应用程序通过直观展示各期压力性损伤特征,为护生提供了安全、自主的数字学习环境,有望显著提升其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但目前尚缺乏关于该技术对压力性损伤评估知识、技能及学习动机影响的系统研究。
基于此,本研究重点探讨移动增强现实应用程序对护生压力性损伤知识获取、评估技能培养及学习动机激发的影响效果。
研究方法
2.1研究设计
该研究为一项随机对照研究。
2.2研究对象
该研究的人群为2023-2024年春季学期土耳其某大学护理学院的大一护生。使用G*Power 3.1.9.7软件计算样本量,共需130名护生,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5人。
纳入标准包括:首次参加护理基础课程;土耳其语熟练程度达母语水平;未接受过有关压力性损伤的教育。
2.3 研究过程与干预措施
应用随机化程序将护生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干预组。课程在护理技能实验室进行,持续3小时,两组护生均使用2-4期压力性损伤示范模型进行练习。对照组护生接受压力性损伤技能培训。课程开始时,教师向每位护生演示了压力性损伤评估步骤。护生以17-18人为一组练习评估技能。课程结束后护生有45-60分钟独立学习时间来强化学到的知识。干预组所有护生使用手机扫描模型上的二维码访问移动增强现实应用程序。研究者使用应用程序回顾了不同阶段压力性损伤的特征(见图1),并进行了评估演示。护生可以通过三维模型观察压力性损伤的不同阶段。此外,该程序还可以提供高分辨率变焦功能以及从不同角度查看伤口床的能力。
图1 应用程序中不同阶段的压力性损伤
2.4 资料收集
2.4.1 一般资料
研究团队采用自制工具收集,包括五个问题:年龄、性别、是否接受过移动应用程序的培训、是否接受过移动应用程序/增强现实技术的培训,以及对增强现实技术的看法。
2.4.2 压力性损伤知识
采用压力性损伤知识评估工具(PUKAT 2.0)评估。该工具包括六个子主题:病因学、分类和观察、风险评估、营养、预防压力性损伤和特定患者群体,共有24个问题,总分0~24分。该量表组内相关系数为0.83,可用于培训前后的成绩测量。
2.4.3 压力性损伤评估技能
采用压力性损伤评估技能清单评估。该清单由20个条目组成,用于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护生压力性损伤的评估技能。评估结果包括:执行不正确(0分)、未执行(0分)、执行不充分(1分)和执行正确(2分)。评估表中的程序步骤分为四个子条目:手术准备、评估准备、伤口评估和完成阶段。该量表分数范围0到100分,内容有效性指标值>0.80。
2.4.4 学习动机
认知负荷量表包含8个条目,其中5个条目测量外在认知负荷,3个条目测量内在认知负荷,所有条目采用6分Likert评分方案(1=非常不同意,6=非常同意)。量表两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5和0.86。
2.4.5 满意度
采用ARCS(注意力、相关性、信心和满意度)学习动机量表评估。该量表包含33个条目,涉及四个子量表:注意力、相关性、信心和满意度。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内部一致性分别为0.93和0.97。本研究结果评估显示Cronbach's α值为0.96。
2.5 数据分析
使用Windows 25.0程序的免费试用版本进行统计分析。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评估数据。采用卡方检验来测试各组的同质性。使用Q-Q图检查正态性。对于正态分布的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比较组间差异,并使用配对t检验来比较培训前后的差异。
2.6 研究伦理
研究已获机构伦理委员会批准。
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
共有130名护生参加了研究,其中干预组65名,对照组65名。在干预组中,87.7%(n = 57)的护生为女性,对照组中,86.2%(n = 56)的护生为女性。干预组护生40%(n = 26)年龄在18岁,对照组护生36.9%(n = 24)年龄在19岁。两组人口统计学特征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培训前平均分为7.11 ± 2.48,对照组为7.46 ± 2.68。护生的基线知识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 = 0.436; t = 0.782)(表1)。
表1 对照组和干预组培训前后知识评分(n = 130)
3.2 移动增强现实应用程序对知识、技能和动机的影响
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培训后分数均高于培训前分数(表1)。尽管干预组培训后总平均分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333;t = 0.972)(表1)。在培训后子条目中,仅“分类和观察”条目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01;t = 3.398)(表1)。干预组的技能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00;t = 8.205)(表2)。除“完成阶段”外,干预组护生在所有子条目中的技能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学习动机方面,干预组护生总分和子量表平均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00;t = 4.987)(表3)。
表2 压力性损伤评估技能得分
表3 对照组和干预组ARCS学习动机评分(n = 130)
结论
在压力损伤评估培训中,使用传统教育流程和移动增强现实应用程序均可以提高护生的知识水平。移动增强现实应用程序在提高压力性损伤评估技能和学习动机方面更有效,其推广应用具有较好可行性。今后建议开展进一步研究,探讨其对各类护理技能习得的影响。
压力性损伤分期评估是临床护理教学与实践的关键难点。学习者常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在职护士则可能因知识更新滞后和技能培训不足,导致临床评估错误(如漏诊、误诊)及护理措施不当,增加患者风险和医疗负担。移动增强现实技术为应对这一挑战提供了创新支持。
移动增强现实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将抽象的分期知识转化为直观、可交互的学习体验。通过放大、旋转和多角度观察三维伤口模型,学习者能更清晰地理解不同阶段损伤的深度与组织变化。本研究表明,这种沉浸式、视觉化的学习方式比传统文字或二维图片更有效,尤其适用于需要高度空间辨识能力的教学内容。同时,移动增强现实技术能显著提升学习动机,其游戏化设计和即时反馈机制有效增强了学习者的参与度。
基于研究结果,建议有条件的临床护理教师引入移动增强现实技术应用程序。可让学员独立探索学习材料,并结合三维模型开展小组讨论,以提升课堂互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移动增强现实技术对学员整体压力性损伤知识的提升效果与传统方法相当,但在“分类与观察”这一核心技能上表现突出。因此,教师应精准定位移动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场景,优先将其用于分期鉴别等依赖空间想象力的技能训练,而非盲目追求全面替代传统教学。
临床护理教师可进一步探索MAR的应用潜力。例如,针对护生、规培及新入职护士,可设计基础训练模块,侧重压力性损伤分期识别与基本护理措施;对于高级实践护士及专科护士,则可开发高级模块,涵盖复杂伤口评估、治疗及多学科协作等内容。移动增强现实技术还可拓展至其他适合视觉化教学的领域。
在研究层面,建议开展大样本研究,验证移动增强现实技术的长期教学效果并评估其成本效益。同时,应探索移动增强现实技术如何与案例分析、床旁教学等传统方法有机结合,以构建更高效的混合教学模式。
科技发展为护理教育开启了新的大门。在积极拥抱新技术的同时,教育者需谨记:技术是手段,人才培养才是根本目的。在创新与传统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护理教育者持续探索的课题。
推荐人
孙文静,硕士,主管护师
病区六,锦江5、6护理单元
审核人:陈娟、崔文耀
探索教学真谛·展现教学魅力
受医院“大刊论文解读”启发,护理部毕业后教育科特开设“教学论文荐读”专栏,拟邀请优秀师资骨干,精选在国内外发表的优秀教学论文,对论文的背景、方法、成果进行介绍,分享阅读心得,搭建全院临床护理师资读教学论文、品教学论文、用教学论文的学术交流平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期待通过专栏,帮助临床护理师资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和教学研究,提升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和水平。后期,我们还将搭建院内临床教学创新分享平台,促进院内护理临床教学交流。
我们每迈出的每一步革新,都希望与您一路并肩同行。
护理部毕业后教育科
2020年3月19日
● 版权声明 ●
● 本文内容最终解释归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护理教学论文荐读>封面版权归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宣传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修改、转载。
● 华西护理毕业后教育信息门户倡导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本站内容及图片仅供参考、学习使用,不为盈利且不作为诊断、医疗根据。
作者
:孙文静
发布时间
:2025-07-23
0次
移动增强现实应用程序提升护生压力性损伤评估知识、技能和动机的效果: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The efficacy of a mobile augmented reality application in improving nursing students' knowledge, skills, and motivation in pressure injury assessment: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文章讯息:
研究背景
增强现实技术(VR)能够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智能眼镜等设备创建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三维模型,实现虚拟图像与真实物体的精准匹配和人机交互。这项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在师资、场地和时间上的限制,为护生提供了可反复练习的模拟临床环境,创造了自主学习的虚拟空间。
现有研究表明,移动增强现实应用程序能有效提升护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操作和学习动机三个维度的表现。然而,尽管该技术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具体影响机制仍不明确,亟待开展多主题的深入研究。
在压力性损伤预防教育方面,护生本科阶段的专业培训至关重要。研究发现,护生对压力性损伤的认知水平普遍偏低。移动增强现实应用程序通过直观展示各期压力性损伤特征,为护生提供了安全、自主的数字学习环境,有望显著提升其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但目前尚缺乏关于该技术对压力性损伤评估知识、技能及学习动机影响的系统研究。
基于此,本研究重点探讨移动增强现实应用程序对护生压力性损伤知识获取、评估技能培养及学习动机激发的影响效果。
研究方法
2.1研究设计
该研究为一项随机对照研究。
2.2研究对象
该研究的人群为2023-2024年春季学期土耳其某大学护理学院的大一护生。使用G*Power 3.1.9.7软件计算样本量,共需130名护生,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5人。
纳入标准包括:首次参加护理基础课程;土耳其语熟练程度达母语水平;未接受过有关压力性损伤的教育。
2.3 研究过程与干预措施
应用随机化程序将护生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干预组。课程在护理技能实验室进行,持续3小时,两组护生均使用2-4期压力性损伤示范模型进行练习。对照组护生接受压力性损伤技能培训。课程开始时,教师向每位护生演示了压力性损伤评估步骤。护生以17-18人为一组练习评估技能。课程结束后护生有45-60分钟独立学习时间来强化学到的知识。干预组所有护生使用手机扫描模型上的二维码访问移动增强现实应用程序。研究者使用应用程序回顾了不同阶段压力性损伤的特征(见图1),并进行了评估演示。护生可以通过三维模型观察压力性损伤的不同阶段。此外,该程序还可以提供高分辨率变焦功能以及从不同角度查看伤口床的能力。
图1 应用程序中不同阶段的压力性损伤
2.4 资料收集
2.4.1 一般资料
研究团队采用自制工具收集,包括五个问题:年龄、性别、是否接受过移动应用程序的培训、是否接受过移动应用程序/增强现实技术的培训,以及对增强现实技术的看法。
2.4.2 压力性损伤知识
采用压力性损伤知识评估工具(PUKAT 2.0)评估。该工具包括六个子主题:病因学、分类和观察、风险评估、营养、预防压力性损伤和特定患者群体,共有24个问题,总分0~24分。该量表组内相关系数为0.83,可用于培训前后的成绩测量。
2.4.3 压力性损伤评估技能
采用压力性损伤评估技能清单评估。该清单由20个条目组成,用于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护生压力性损伤的评估技能。评估结果包括:执行不正确(0分)、未执行(0分)、执行不充分(1分)和执行正确(2分)。评估表中的程序步骤分为四个子条目:手术准备、评估准备、伤口评估和完成阶段。该量表分数范围0到100分,内容有效性指标值>0.80。
2.4.4 学习动机
认知负荷量表包含8个条目,其中5个条目测量外在认知负荷,3个条目测量内在认知负荷,所有条目采用6分Likert评分方案(1=非常不同意,6=非常同意)。量表两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5和0.86。
2.4.5 满意度
采用ARCS(注意力、相关性、信心和满意度)学习动机量表评估。该量表包含33个条目,涉及四个子量表:注意力、相关性、信心和满意度。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内部一致性分别为0.93和0.97。本研究结果评估显示Cronbach's α值为0.96。
2.5 数据分析
使用Windows 25.0程序的免费试用版本进行统计分析。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评估数据。采用卡方检验来测试各组的同质性。使用Q-Q图检查正态性。对于正态分布的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比较组间差异,并使用配对t检验来比较培训前后的差异。
2.6 研究伦理
研究已获机构伦理委员会批准。
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
共有130名护生参加了研究,其中干预组65名,对照组65名。在干预组中,87.7%(n = 57)的护生为女性,对照组中,86.2%(n = 56)的护生为女性。干预组护生40%(n = 26)年龄在18岁,对照组护生36.9%(n = 24)年龄在19岁。两组人口统计学特征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培训前平均分为7.11 ± 2.48,对照组为7.46 ± 2.68。护生的基线知识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 = 0.436; t = 0.782)(表1)。
表1 对照组和干预组培训前后知识评分(n = 130)
3.2 移动增强现实应用程序对知识、技能和动机的影响
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培训后分数均高于培训前分数(表1)。尽管干预组培训后总平均分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333;t = 0.972)(表1)。在培训后子条目中,仅“分类和观察”条目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01;t = 3.398)(表1)。干预组的技能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00;t = 8.205)(表2)。除“完成阶段”外,干预组护生在所有子条目中的技能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学习动机方面,干预组护生总分和子量表平均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00;t = 4.987)(表3)。
表2 压力性损伤评估技能得分
表3 对照组和干预组ARCS学习动机评分(n = 130)
结论
在压力损伤评估培训中,使用传统教育流程和移动增强现实应用程序均可以提高护生的知识水平。移动增强现实应用程序在提高压力性损伤评估技能和学习动机方面更有效,其推广应用具有较好可行性。今后建议开展进一步研究,探讨其对各类护理技能习得的影响。
压力性损伤分期评估是临床护理教学与实践的关键难点。学习者常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在职护士则可能因知识更新滞后和技能培训不足,导致临床评估错误(如漏诊、误诊)及护理措施不当,增加患者风险和医疗负担。移动增强现实技术为应对这一挑战提供了创新支持。
移动增强现实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将抽象的分期知识转化为直观、可交互的学习体验。通过放大、旋转和多角度观察三维伤口模型,学习者能更清晰地理解不同阶段损伤的深度与组织变化。本研究表明,这种沉浸式、视觉化的学习方式比传统文字或二维图片更有效,尤其适用于需要高度空间辨识能力的教学内容。同时,移动增强现实技术能显著提升学习动机,其游戏化设计和即时反馈机制有效增强了学习者的参与度。
基于研究结果,建议有条件的临床护理教师引入移动增强现实技术应用程序。可让学员独立探索学习材料,并结合三维模型开展小组讨论,以提升课堂互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移动增强现实技术对学员整体压力性损伤知识的提升效果与传统方法相当,但在“分类与观察”这一核心技能上表现突出。因此,教师应精准定位移动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场景,优先将其用于分期鉴别等依赖空间想象力的技能训练,而非盲目追求全面替代传统教学。
临床护理教师可进一步探索MAR的应用潜力。例如,针对护生、规培及新入职护士,可设计基础训练模块,侧重压力性损伤分期识别与基本护理措施;对于高级实践护士及专科护士,则可开发高级模块,涵盖复杂伤口评估、治疗及多学科协作等内容。移动增强现实技术还可拓展至其他适合视觉化教学的领域。
在研究层面,建议开展大样本研究,验证移动增强现实技术的长期教学效果并评估其成本效益。同时,应探索移动增强现实技术如何与案例分析、床旁教学等传统方法有机结合,以构建更高效的混合教学模式。
科技发展为护理教育开启了新的大门。在积极拥抱新技术的同时,教育者需谨记:技术是手段,人才培养才是根本目的。在创新与传统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护理教育者持续探索的课题。
推荐人
孙文静,硕士,主管护师
病区六,锦江5、6护理单元
审核人:陈娟、崔文耀
探索教学真谛·展现教学魅力
受医院“大刊论文解读”启发,护理部毕业后教育科特开设“教学论文荐读”专栏,拟邀请优秀师资骨干,精选在国内外发表的优秀教学论文,对论文的背景、方法、成果进行介绍,分享阅读心得,搭建全院临床护理师资读教学论文、品教学论文、用教学论文的学术交流平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期待通过专栏,帮助临床护理师资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和教学研究,提升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和水平。后期,我们还将搭建院内临床教学创新分享平台,促进院内护理临床教学交流。
我们每迈出的每一步革新,都希望与您一路并肩同行。
护理部毕业后教育科
2020年3月19日
● 版权声明 ●
● 本文内容最终解释归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护理教学论文荐读>封面版权归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宣传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修改、转载。
● 华西护理毕业后教育信息门户倡导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本站内容及图片仅供参考、学习使用,不为盈利且不作为诊断、医疗根据。
作者
:孙文静
发布时间
:2025-07-23
0次
移动增强现实应用程序提升护生压力性损伤评估知识、技能和动机的效果: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The efficacy of a mobile augmented reality application in improving nursing students' knowledge, skills, and motivation in pressure injury assessment: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文章讯息:
研究背景
增强现实技术(VR)能够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智能眼镜等设备创建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三维模型,实现虚拟图像与真实物体的精准匹配和人机交互。这项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在师资、场地和时间上的限制,为护生提供了可反复练习的模拟临床环境,创造了自主学习的虚拟空间。
现有研究表明,移动增强现实应用程序能有效提升护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操作和学习动机三个维度的表现。然而,尽管该技术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具体影响机制仍不明确,亟待开展多主题的深入研究。
在压力性损伤预防教育方面,护生本科阶段的专业培训至关重要。研究发现,护生对压力性损伤的认知水平普遍偏低。移动增强现实应用程序通过直观展示各期压力性损伤特征,为护生提供了安全、自主的数字学习环境,有望显著提升其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但目前尚缺乏关于该技术对压力性损伤评估知识、技能及学习动机影响的系统研究。
基于此,本研究重点探讨移动增强现实应用程序对护生压力性损伤知识获取、评估技能培养及学习动机激发的影响效果。
研究方法
2.1研究设计
该研究为一项随机对照研究。
2.2研究对象
该研究的人群为2023-2024年春季学期土耳其某大学护理学院的大一护生。使用G*Power 3.1.9.7软件计算样本量,共需130名护生,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5人。
纳入标准包括:首次参加护理基础课程;土耳其语熟练程度达母语水平;未接受过有关压力性损伤的教育。
2.3 研究过程与干预措施
应用随机化程序将护生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干预组。课程在护理技能实验室进行,持续3小时,两组护生均使用2-4期压力性损伤示范模型进行练习。对照组护生接受压力性损伤技能培训。课程开始时,教师向每位护生演示了压力性损伤评估步骤。护生以17-18人为一组练习评估技能。课程结束后护生有45-60分钟独立学习时间来强化学到的知识。干预组所有护生使用手机扫描模型上的二维码访问移动增强现实应用程序。研究者使用应用程序回顾了不同阶段压力性损伤的特征(见图1),并进行了评估演示。护生可以通过三维模型观察压力性损伤的不同阶段。此外,该程序还可以提供高分辨率变焦功能以及从不同角度查看伤口床的能力。
图1 应用程序中不同阶段的压力性损伤
2.4 资料收集
2.4.1 一般资料
研究团队采用自制工具收集,包括五个问题:年龄、性别、是否接受过移动应用程序的培训、是否接受过移动应用程序/增强现实技术的培训,以及对增强现实技术的看法。
2.4.2 压力性损伤知识
采用压力性损伤知识评估工具(PUKAT 2.0)评估。该工具包括六个子主题:病因学、分类和观察、风险评估、营养、预防压力性损伤和特定患者群体,共有24个问题,总分0~24分。该量表组内相关系数为0.83,可用于培训前后的成绩测量。
2.4.3 压力性损伤评估技能
采用压力性损伤评估技能清单评估。该清单由20个条目组成,用于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护生压力性损伤的评估技能。评估结果包括:执行不正确(0分)、未执行(0分)、执行不充分(1分)和执行正确(2分)。评估表中的程序步骤分为四个子条目:手术准备、评估准备、伤口评估和完成阶段。该量表分数范围0到100分,内容有效性指标值>0.80。
2.4.4 学习动机
认知负荷量表包含8个条目,其中5个条目测量外在认知负荷,3个条目测量内在认知负荷,所有条目采用6分Likert评分方案(1=非常不同意,6=非常同意)。量表两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5和0.86。
2.4.5 满意度
采用ARCS(注意力、相关性、信心和满意度)学习动机量表评估。该量表包含33个条目,涉及四个子量表:注意力、相关性、信心和满意度。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内部一致性分别为0.93和0.97。本研究结果评估显示Cronbach's α值为0.96。
2.5 数据分析
使用Windows 25.0程序的免费试用版本进行统计分析。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评估数据。采用卡方检验来测试各组的同质性。使用Q-Q图检查正态性。对于正态分布的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比较组间差异,并使用配对t检验来比较培训前后的差异。
2.6 研究伦理
研究已获机构伦理委员会批准。
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
共有130名护生参加了研究,其中干预组65名,对照组65名。在干预组中,87.7%(n = 57)的护生为女性,对照组中,86.2%(n = 56)的护生为女性。干预组护生40%(n = 26)年龄在18岁,对照组护生36.9%(n = 24)年龄在19岁。两组人口统计学特征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培训前平均分为7.11 ± 2.48,对照组为7.46 ± 2.68。护生的基线知识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 = 0.436; t = 0.782)(表1)。
表1 对照组和干预组培训前后知识评分(n = 130)
3.2 移动增强现实应用程序对知识、技能和动机的影响
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培训后分数均高于培训前分数(表1)。尽管干预组培训后总平均分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333;t = 0.972)(表1)。在培训后子条目中,仅“分类和观察”条目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01;t = 3.398)(表1)。干预组的技能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00;t = 8.205)(表2)。除“完成阶段”外,干预组护生在所有子条目中的技能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学习动机方面,干预组护生总分和子量表平均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00;t = 4.987)(表3)。
表2 压力性损伤评估技能得分
表3 对照组和干预组ARCS学习动机评分(n = 130)
结论
在压力损伤评估培训中,使用传统教育流程和移动增强现实应用程序均可以提高护生的知识水平。移动增强现实应用程序在提高压力性损伤评估技能和学习动机方面更有效,其推广应用具有较好可行性。今后建议开展进一步研究,探讨其对各类护理技能习得的影响。
压力性损伤分期评估是临床护理教学与实践的关键难点。学习者常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在职护士则可能因知识更新滞后和技能培训不足,导致临床评估错误(如漏诊、误诊)及护理措施不当,增加患者风险和医疗负担。移动增强现实技术为应对这一挑战提供了创新支持。
移动增强现实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将抽象的分期知识转化为直观、可交互的学习体验。通过放大、旋转和多角度观察三维伤口模型,学习者能更清晰地理解不同阶段损伤的深度与组织变化。本研究表明,这种沉浸式、视觉化的学习方式比传统文字或二维图片更有效,尤其适用于需要高度空间辨识能力的教学内容。同时,移动增强现实技术能显著提升学习动机,其游戏化设计和即时反馈机制有效增强了学习者的参与度。
基于研究结果,建议有条件的临床护理教师引入移动增强现实技术应用程序。可让学员独立探索学习材料,并结合三维模型开展小组讨论,以提升课堂互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移动增强现实技术对学员整体压力性损伤知识的提升效果与传统方法相当,但在“分类与观察”这一核心技能上表现突出。因此,教师应精准定位移动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场景,优先将其用于分期鉴别等依赖空间想象力的技能训练,而非盲目追求全面替代传统教学。
临床护理教师可进一步探索MAR的应用潜力。例如,针对护生、规培及新入职护士,可设计基础训练模块,侧重压力性损伤分期识别与基本护理措施;对于高级实践护士及专科护士,则可开发高级模块,涵盖复杂伤口评估、治疗及多学科协作等内容。移动增强现实技术还可拓展至其他适合视觉化教学的领域。
在研究层面,建议开展大样本研究,验证移动增强现实技术的长期教学效果并评估其成本效益。同时,应探索移动增强现实技术如何与案例分析、床旁教学等传统方法有机结合,以构建更高效的混合教学模式。
科技发展为护理教育开启了新的大门。在积极拥抱新技术的同时,教育者需谨记:技术是手段,人才培养才是根本目的。在创新与传统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护理教育者持续探索的课题。
推荐人
孙文静,硕士,主管护师
病区六,锦江5、6护理单元
审核人:陈娟、崔文耀
探索教学真谛·展现教学魅力
受医院“大刊论文解读”启发,护理部毕业后教育科特开设“教学论文荐读”专栏,拟邀请优秀师资骨干,精选在国内外发表的优秀教学论文,对论文的背景、方法、成果进行介绍,分享阅读心得,搭建全院临床护理师资读教学论文、品教学论文、用教学论文的学术交流平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期待通过专栏,帮助临床护理师资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和教学研究,提升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和水平。后期,我们还将搭建院内临床教学创新分享平台,促进院内护理临床教学交流。
我们每迈出的每一步革新,都希望与您一路并肩同行。
护理部毕业后教育科
2020年3月19日
● 版权声明 ●
● 本文内容最终解释归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护理教学论文荐读>封面版权归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宣传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修改、转载。
● 华西护理毕业后教育信息门户倡导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本站内容及图片仅供参考、学习使用,不为盈利且不作为诊断、医疗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