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把我在华西医院肾内科的“进修感想”和大家分享,说实话,没有想到,刚到华西学习一个多月就感触良多,最深的体会,恰恰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里。在这里,血透、腹透不是书本上的理论,而是鲜活流动的生命线,是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编织的精密网络。
严谨,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以前也知道操作要规范,但到了华西,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刻在骨子里”的严谨。从最基础的换液操作开始,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有一套近乎严苛的标准流程。不是做做样子,而是每一位老师、护士都自然而然地执行着,眼神专注,动作一丝不苟。
“三查八对”不是口号:核对患者信息、透析液信息、管路连接……不是机械地背诵,而是真正融入到每一次操作的本能反应,那种对安全的敬畏,是长期氛围熏陶才有的本能反射。
环境管理是“洁癖”级:腹透室的清洁度要求极高,不仅仅是消毒水的残存气味,更是一种对无菌环境近乎“洁癖”的维护。物品摆放、垃圾分类、手卫生时机……处处都是学问,处处都是规范。
记录就是生命线:患者的出入量、超滤量、血压、主诉……每一项记录都及时、准确、完整。这不仅是病历的要求,更是评估病情、调整方案最直接的依据。老师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病人负责,数据不能马虎。”这种严谨,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强大的安全感。它让患者安心,也让医护人员心里有底。
个体化,没有“标准答案”
华西的病人量大,情况也复杂。但在这里,我深刻感受到,腹透方案绝不是“千人一面”。
精细调整是常态:同样的腹透液,浓度、留腹时间、交换次数、甚至灌入/引流的速度,都可能根据患者的残余肾功能、超滤需求、耐受情况甚至生活习惯进行精细调整。看着老师们对着化验单、患者反馈反复琢磨,调整处方,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个体化管理”。
倾听患者的声音:患者的一句“最近感觉肚子胀”、“晚上睡不好觉”、“胃口差了点”,在这里都会被认真对待,成为调整治疗的重要线索,不是医生单方面开处方,而是医护患共同寻找最适合的平衡点。
“小”问题也值得深究:一个反复出现的问题引流不畅,一个轻微的腹痛,背后可能隐藏着导管位置、腹膜功能、甚至感染风险的信号。华西的护士老师们从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小”问题,追根溯源的精神让我佩服。
这让我明白,优秀的腹透管理,是在规范框架下,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制最舒适、最有效的生命支持方案。
教育,让患者成为“专家”
在华西,患者教育不是发几本手册那么简单,而是一项贯穿始终的系统工程。
“授人以渔”是核心:从新病人培训开始,就强调让患者和家属真正掌握居家操作的要领、异常情况的识别、饮食管理的要点。护士老师们耐心细致,反复示范,直到患者真正掌握。看到一些老病人熟练操作、清晰表述自己的情况,甚至能发现潜在问题,令人感叹。
形式多样,注重实效:除了常规的一对一指导,还有定期的患教会、操作复训、微信群答疑、专人的电话随访。内容实用,语言通俗,解决的是患者实实在在的困惑和困难。这种“教会你,让你自己管好自己”的理念,特别打动人。
关注心理与生活:教育不仅仅是技术,也关注患者的心理适应、回归社会、营养搭配等。腹透护士常常扮演着倾听者、支持者和生活顾问的角色。
这让我意识到,成功的腹透治疗,一大半功劳在于患者自己。强大的患者教育体系,是保障长期治疗安全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团队协作,无缝衔接的力量
华西腹透中心像一个高效运转的精密仪器。医生、护士、营养师、药师、随访人员……各司其职,又紧密协作。
信息流转快而准:患者的任何变化,都能在团队内部迅速传递、响应。晨交班信息详实,重点突出;遇到疑难问题,随时沟通讨论,效率极高。
目标高度一致:无论哪个岗位,核心目标都非常清晰:保障患者安全,优化治疗效果,提升生活质量。这种共识让协作变得顺畅自然。
互相支持的氛围: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但团队氛围很好。遇到困难,大家互相搭把手;有好的经验,乐于分享。这种支持感,是应对高强度工作的缓冲垫。
这种无缝衔接的团队合作,是支撑起如此庞大患者群高质量管理的基础,也让我体会到“人多力量大”在医疗中的真正含义。
在华西医院腹膜透析中心的每一天都很充实,也很有压力。这里看到的不仅是顶尖的技术和规模,更是对“规范”、“精细”、“人文”和“协作”这四个词的极致演绎。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构成了华西腹透中心强大的基石。学习还在继续,我将把这些宝贵的“日常”经验带回去,融入到自己科室的工作中,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腹透患者。腹透之路漫长,有幸在华西遇见榜样,也期待自己未来能走得更稳、更好。
文:李秋芝,主管护师,富源县人民医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专科护士,曾到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进修学习,现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内科进修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专科技术。
审核:马登艳 温月 周雪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