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动态
“我想回医院,想护士阿姨了”——一段暖心视频背后的神经外科护患情深 2025-11-12

“我想回医院去,我想医院的护士阿姨了。”这并非一句普通的童言,而是一位历经多次手术、身患数种慢性疾病的六岁女孩梓玲(化名)出院前的真挚心声。在神经外科病房,一场由医护人员自发组织的特别“送别仪式”,用一段不到三分钟的视频,为这个特殊家庭的未来之路注入了温暖的勇气与希望。

梓玲的童年,与普通孩子不同。自出生起,蛛网膜囊肿、1型糖尿病、白化病等一系列复杂的医学名词便伴随着她的成长。医院,几乎成了她的第二个家。当别的孩子在游乐场嬉戏、品尝糖果时,她却因糖尿病连一口想吃的食物都无法尽情享用。 出院的日子,本应是充满喜悦的。然而,接过出院证的梓玲妈妈却满面愁容。她向科室里知名的“暖心护士”铁哥(刘轶)倾诉,每次带孩子回家后,梓玲总会因思念医院的护士阿姨而在深夜哭着入睡。“我们真的不想再来医院了,只希望她能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长大。”母亲的眼泪,道出了无尽的心疼与担忧。

了解到情况后,护士“铁哥”用一句沉稳的“这件事,交给我们吧”接下了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利用工作的间隙,像汇集溪流般,悄无声息地发起了一场爱心行动。他走到每位护士身边低声耳语,说明缘由。很快,无论是刚结束输液的的,还是正准备书写记录的护士,都自发聚集到病房尽头的连廊。没有专业的灯光,大家便默契地站到窗前最明亮的地方;没有华丽的辞藻,她们只是认真地整理了一下护士服,希望能以最精神的面貌,为小梓玲留下最美好的祝福。

手机镜头打开,一段承载着深情厚谊的视频开始录制。“铁哥”第一个开口,目光温柔,语气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规培护士小杨说着说着便哽咽转身,平复心情后回以带着泪花的灿烂笑容;实习同学略显紧张,但祝福的话语字字清晰、无比真诚。这两分多钟的视频,交织着断续的鼓励、微颤的声线和含泪的笑容,将全体医护人员的牵挂与祝福小心翼翼地封存其中。当视频发送给梓玲妈妈时,一声声接连的“谢谢”再也无法表达她内心的激动。她眉间紧锁的“川字”终于舒展,眼底的冰霜仿佛被春风融化。这颗一直高悬的心,终于像靠岸的舟,平稳地落下了锚。

这个故事并未结束。今年七月,梓玲妈妈再次带着孩子来到科室,这一次,她们是以“老朋友”的身份回来看看。妈妈送来一面锦旗,眼中闪着泪光,声音里满是欣慰:“她现在和正常孩子一样,上小学啦!”曾经被病痛束缚的小女孩,如今已蹦跳着来到护士们面前,身高快到她们的肩头。看着她健康明亮的模样,所有参与其中的医护人员都深感,这便是生命最美的回响,是对白衣天使日夜坚守最珍贵的回报。

此次事件也引发了科室对“出院宣教”的更深层次理解。它不仅是流程化的嘱咐和注意事项,更应是一种延续的关怀与共情。正如该科护士长崔老师常说的:“护理这份工作,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她鼓励团队,不必每个人都光芒万丈,但一定要做那个温暖有光的人。 这段特别的视频,不仅仅是一份“出院礼物”,它深刻诠释了神经外科护理团队内化于心的“4H”服务理念——Help(帮助)、Hope(希望)、Holistic(整体关怀)、Health(健康)。它温柔地提醒着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白衣之下的每一份温柔与坚守,都可能在某一个家庭的生命中,悄悄种下名为“希望”的种子,并在岁月的滋养下,绽放出整个春天的芬芳。

投稿科室:锦江第5护理单元
照片:刘敏、孙强
作者:刘敏
审核人:崔文耀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
Nursing Department of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护理部公众号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
邮编:610041
网站备案号: 蜀ICP备16010396号-5 川公网安备51010702002012
友情提醒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