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肺癌中心立足多学科协作优势,成立中医团队,持续推进以症状管理为核心的中医特色护理服务。团队将中医辨证理念融入肺癌手术及化疗患者的护理实践中,针对腹胀、便秘、咳嗽、疼痛、失眠及手足麻木等常见症状,开展艾灸、贴敷、针灸、耳穴等多种中医干预措施,显著改善患者不适,进一步提升患者舒适度,改善患者体验,推动优质护理服务持续深化。
在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施以艾灸,并配合中药热奄包温敷腹部,温阳健脾、行气消胀,针对术后及化疗期间患者常见的食欲不振、腹胀等脾胃虚弱症状,促进肠蠕动,改善纳差和腹部不适,帮助患者恢复消化功能与体力。

肺癌患者术后常因肠蠕动减弱出现排便不畅,中医团队在足三里、天枢、神阙等穴位进行中药贴敷,以行气通便、调理气机;同时,对伴有紧张、焦虑及失眠症状的患者,配合耳穴贴压神门、心等穴位予以宁心安神。通过内外兼顾、辨证施护,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排便功能和睡眠质量。

为缓解术后及放化疗引起的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中医团队辨证施治,采用止咳化痰中药贴敷天突、膻中、肺俞等穴,同时结合辨证施治,给予个体化中药汤剂调理,通过中医内外合治,有效缓解气道刺激,促进肺功能恢复。

在术后及化疗期间,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或疼痛不适,中医团队予足三里穴位注射胃复安,并配合针灸刺激合谷、足三里等穴,以行气止痛、和胃降逆,减轻术后反应及化疗不良反应,提升患者舒适度。
针对肺癌患者在输液及化疗过程中易出现的静脉炎、局部红肿及疼痛等问题,中医团队采用自制硝黄散进行局部外敷。该方以大黄、芒硝、冰片等中药为主,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之效。护理人员将药粉调成膏状敷于患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红肿与疼痛反应。

针对化疗后出现的手足麻木、末梢循环障碍等周围神经损伤症状,中医团队采取针刺合谷、足三里、行间等穴位,辅以电针刺激,疏通经络、活血通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通过中医团队的持续建设与实践探索,肺癌中心逐步形成了以症状管理为核心的中医特色护理服务。团队注重中医理论与护理实践相融合,将辨证施护贯穿于腹胀、便秘、咳嗽、疼痛、失眠及化疗相关神经症状等多类症状护理中。中医团队的介入,不仅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症状,也提升了患者的体验感与生活质量。下一步,中心将持续完善中医护理方案与疗效评估体系,促进中医护理方案标准化,推动中医护理在肿瘤患者症状管理中的系统化发展。
